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世界简讯:一条宁六公路 见证江北芳华

2023-04-25 01:45:58 南京江北新区

说起城市脉络,纵横交错的各式道路是最直观的体现。谈到南京,被誉为“金陵子午线”的中山大道、号称“一条长江路,半部金陵史”的长江路,充满复古风情的颐和路,以及中华路、湖南路、北京西路等,都各具特色,闻名遐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将视线移至江北,作为江北地区大动脉的江北大道,其历史同样显赫。江北大道的前身——南京宁六公路,是中国第一条一级汽车专用公路,是我国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初步尝试,是一条前所未有的创新大道。时至今日,路畅人和,道行致远,江北新区正大步向前。在现代化新主城的建设征程上,不妨让我们顺着这条江北大动脉,再一次驾乘岁月之车,回首那动人的时代芳华。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长江天堑变通途,南京的大江两岸首次完成相互联结。但长江大桥的通车只是交通改善的一部分,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相较于桥南下关地区的繁华,受制于落后交通状况的大桥北边反而显得默默无闻,甚至一度归于沉寂。

下长江大桥一路向北,沿途有泰山、沿江、大厂、葛塘、长芦、龙池、雄州等地,在当时,这一段不到30公里长的路程,大部分仍为土路,而且弯弯绕绕,崎岖不平。自长江大桥通车后,其所承担的交通压力也与日俱增。到1976年,这段路的交通量是长江大桥建成前的12倍。

扫除障碍,踏平坎坷,建成大道,是当时摆在江北、南京乃至江苏面前的希望愿景,也是急迫的现实需要。

1976年5月,江苏省交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表示,为了提高通行能力,更好地发挥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对外辐射功能,要在南京至六合之间修一条一级公路,这便是宁六公路。

宁六公路南起泰山新村,连接大桥北路,北至六合南门转盘,是进入六合城区必由之路。

在开建宁六公路前,全国范围内的公路基本都是在二级以下,按照往常经验,建设一段路不过是“两边一个点,中间画条线,农民挑土方,碾子碾几遍”。要建造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一级公路,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工艺、材料、技术、设备都是难题,具体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当时的建设者们心中疑虑不少。

建设团队合影

盛夏时节,酷暑难耐,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的师生们前往江北对地形地貌进行现场勘测。他们通过在这近30公里的长路上的反复行走、探测、研究,最终敲定了设计方案:将原有83处弯道去弯取直,并以原路作为辅道,平行新建新道,形成了全长24.47公里的最佳通行路线,路幅也由原本的单幅7米,拓宽至双幅各10米,中间还设有绿化分隔带。

1976年11月24日,宁六公路动工开建。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施工队伍机械化程度较为落后,从硬件装备上来说,和一级公路的要求相距甚远。扁担、箩筐、洋镐、铁锹等传统工具依然是主力。其它的机械投入也不尽理想,型号旧、效率低、质量差,问题百出。不过,宁六公路的建设者们还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弥补先天条件的不足。为了克服知识上的短板,他们急用先学,每天工作结束后,还要补习相关建造知识,工棚摇身一变成了临时课堂。

至于建造材料,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需求,工程必须采用能同时抗高温变形和低温龟裂、抗高密度行车疲劳的路面沥青。这类产品在当时无处可寻,只能通过别的方式解决。南京产的氧化沥青、9424厂和无锡炼焦厂的回配沥青加上一些外国的材料均被用上。沥青和砂石运至工地后,为了让其混凝拌合,建设者们便支起了大锅,架起了钢板,用柴火烧熔沥青,再以土法在钢板上一次又一次炒拌,这样的做法,后来大家笑称为“糖炒栗子”。

1979年10月13日,宁六公路一期工程通车,但当年冬季天气不佳,频繁下雨下雪,加上车辆通行碾压,使原本崭新的道路变得坑洼不平。

缺乏经验、技术落后、装备不足,这些都是主要原因。质量不达标最为致命,宁六公路一期铺了七公分沥青,施工工艺、检测手段又落后,有的地方还不到七公分,路面太过脆弱,后来二期的时候加铺了五公分,才让路面基本稳定。宁六公路二期工程始于1980年8月,这次,为了解决一期工程暴露的问题,交通部门从胜利油田运来了最好的100号沥青,并重新调配硬件设备和相关技术人员,终于在次年9月,二期工程如期完工,并通过验收,获得一致好评。

宁六公路建设工程,尤其是汽车专用车道的设置不仅是对工程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人们传统观念的颠覆。当时的居民们早已习惯人车甚至牲畜并行的混合车道,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单设汽车专用车道,认为这是一种资源浪费。面对创新,一部分人固守着老观念,这本身并非不可理解,但新事物定会突破阻碍和藩篱向前发展,如此趋势不可阻挡,事实也证明了自从宁六公路动工那一刻起,就预示着这条路将打破陈规,独树一帜。随着这条大动脉的诞生,江北也在历史上完成了一次关键转身。

由于宁六公路的建成,南京江北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地位得到大大提高,曾经黯然无光之处也在这一条主干道的带动下,成为时代的捕风者。流逝的岁月在气象学院、丁解、龙山、沿江、泰山新村、红太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不论是早年的家具城、建材城、汽配市场,还是现在的桥北商圈、高新区、工业园,宁六公路沿线的每代人都以亲身经历书写着江北的年华转变,其中哪怕是最为微小的细节也会成为与宁六公路心照不宣的默契,而记忆就像是自动生成的电影画面,一一而过:沿路骑车至南京长江大桥、在鼓扬线上一次又一次体验人挤人、堵车时一边抱怨一边期待这条路何时能够畅行无阻。

如今,宁六公路上的南京气象学院改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宁六公路本身也已更名为六合大道,成为江北大道快速路的一部分。几年前,这条路的上方跑起了地铁,一节节车厢再一次拉近了宁六公路两端的距离,曾经的高新区也变身为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的高地,北边的新材料科技园正在加速打造世界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朝向大桥北路,宁六公路在泰山新村拐了一个弯,向南是繁华的桥北商圈,向西则面迎滨江,背靠老山,随路蜿蜒的朱家山河波光粼粼,中央商务区和产业技术研创园的高楼鳞次栉比。最终,江北大道快速路一路西延,与江心洲长江大桥完成了又一次的两岸对接。如此来看,时代的生生不息,是一个路口连着一个路口,是长路大道一米接一米的延续。

宁六公路也好,江北大道也罢,无论过去、当下,抑或是面向未来,其所承载的意义,绝不是简单地南去桥北,北往六合,它所联结的,也不仅是由一个起点去往一个终点,它是时代的创造者、见证者和讲述者——它创造了中国第一条一级汽车专用公路的壮举,见证了南京江北的起步、奋进和腾飞,讲述着过去的厚重历史和国家级新区的日新月异。

素材来源 | 新华日报 中国公路 江苏交通 公路运输文摘

文 | 顾杨乐

发布 | 郑好

审核 |刘云涛